健民大鹏药业 热门产品:体外培育牛黄、牛黄痔清栓、 安宫牛黄丸、 西黄丸、 复方小儿退热栓

[公告]

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铁罐造牛黄上》介绍体外培育牛黄,敬请点击此处收看.。           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铁罐造牛黄下》介绍体外培育牛黄,敬请点击此处收看.       ·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丑宝牛黄》介绍体外培育牛黄,敬请点击此处收看.   

+ 首页 > 行业动态
体外牛黄亟待撬动大众消费市场
时间:2016-05-17 23:22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成熔兴


 


    手握“独门秘方”——体外培育牛黄专利,武汉健民大鹏药业的发展却一波三折,亏损多年,才实现规模化的生产。目前,该公司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约占市场份额的3%。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年均增幅30%并不算低,但与巨大的市场潜力相比,发展还是太慢。”


    头顶诸多光环的体外培育牛黄,如何走上发展快车道?


 


  新技术填补市场空白


 


    牛黄即牛的胆结石,是备受我国中医界推崇的名贵中药,具有清心开窍、清热解毒、益肝胆、抗疲劳等功效。据统计,我国4500多种中药中含牛黄成分的有600多种。有机构估计,全国牛黄市场约有1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天然牛黄产量极低,价格居高不下,每公斤售价达16万元至30万元。目前,国内使用天然牛黄入药的有北京同仁堂等知名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出品的安宫牛黄丸,被列为其十大王牌名药之首,入选国家非遗名录,一丸(3克)售价达400元。


    天然牛黄稀缺,人工牛黄成为替代品。其制作工艺简单,每公斤售价仅几百元,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成分、结构和药效与天然牛黄相去甚远。


    1997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蔡红娇采用新鲜牛胆汁模拟牛体胆结石形成的方法,成功在体外培育出牛黄。国家食药局和国家药典会组织专家论证后发文,体外培育牛黄与天然牛黄可等同使用。


    业内评价,这是我国科学家继研发出人工麝香和人工虎骨后,又一具有知识产权的濒危珍稀药材替代品,被誉为中药现代化的“里程碑”。


 


  16年市场化之路一波三折


 


    自诞生之日起,体外培育牛黄就赢得多项荣誉,我省首个国家一类中药新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武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其市场化被寄予厚望。


    2000年,武汉大鹏药业高价购入该技术,后与武汉健民合资成立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携手进军牛黄产业。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喻萍介绍,企业发展一波三折: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中成药质量标准、定价、制药厂接受程度等问题困扰,公司成立前10年一直亏损,直到2010年才扭亏为盈。


    2014年,体外培育牛黄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年产3吨左右,原料药供应全国400余家制药厂,还有12种中成药产品,销售收入逾3亿元。但在喻萍看来,这样的成绩与其价值相比,远远不够。


    多位医药行业证券分析师认为,体外培育牛黄潜力巨大,但国家缺乏统一标准、市场接受度不高,导致前路艰辛。


    据了解,2012年之前,健民大鹏一直定位为原料药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主要向各大制药厂提供牛黄作为制药原料,鲜与大众市场接触。但是,对于同仁堂等有实力的大型药企而言,天然牛黄是品质保证,贸然以体外培育牛黄替代,担心出现消费者不买账的风险。而在市场的另一端,像牛黄解毒片、牛黄降压丸等以人工牛黄为原料的低价药的生产厂家,更没有动力去使用价格相对高昂的体外培育牛黄。


 


  转战大众市场初尝甜头


 


  在原料药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体外培育牛黄的产销量受制于制药厂的发展。2012年起,健民大鹏尝试转型,除继续生产原料药外,还向各大中医院提供牛黄中药饮片。


    喻萍介绍,过去因为天然牛黄稀少昂贵,不少中医很少使用牛黄,患者更难接受、了解。通过大力推介,健民大鹏开始向全国数百家中医院提供牛黄饮片,让中医们熟悉、使用牛黄入药,“患者受益的同时,公司销售也大幅增长。”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院长李家庚认为,仅通过中医院的渠道远远不够,还应进一步挖掘大众消费市场。他建议,健民大鹏可以绕开所有中间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加强营销推广,普及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的相关知识,树立口碑,培育受众,进而打开市场。


    喻萍表示,目前已在武汉试水打造中医馆——六源堂,请名老中医坐诊,提供中医治疗、健康管理的同时,重点推广体外培育牛黄,“这一模式一旦获得成功,将在三镇遍地开发,并在全国实现百家以上规模。”


    


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禁止复制     鄂ICP备14002094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鄂)-非经营性-2016-0022     OA办公登录